暫無更新內容

發炎性腸道疾病

一天狂拉10多次


 自由時報 2018/03/06

記者林惠琴/台北報導

 

   

▲郭先生(左2)與母親(右2)和醫師提醒民眾,

有5大警訊要小心是發炎性腸道疾病,應儘速就醫。(記者林惠琴攝)

    一天跑廁所十幾趟、腹痛到難以起身,原來是發炎性腸道疾病作祟!

    27歲的郭先生從10歲開始深受腹瀉困擾,誤以為是「爛瘡」而僅在診所以藥膏與紗布處理滲出的組織液。國二時確診為發炎性腸道疾病,一天腹瀉十幾次、腹痛近乎柔腸寸斷,造成一天20小時只能躺在床上,一學期超過一半時間都在住院,但去年切除長達35公分嚴重沾黏、潰爛的腸道後,病情日益穩定,他直說現在生活總算與一般人相同。

   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、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翁昭旼表示,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是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,導致腸道過度及持續性的免疫發炎反應。依發炎分布形態與侵犯腸壁程度,可分為「潰瘍性結腸炎」與「克隆氏症」,前者好發於直腸與大腸,後者則是從口腔到肛門都可能發炎,但較常見於大腸與小腸。

腹痛柔腸寸斷 幾乎只能臥床

    翁昭旼指出,根據健保重大傷病檔分析,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從1998年的139人增加到2013年的3621人,短短15年上升26倍,且有持續攀升的趨勢。

    翁昭旼說明,發炎性腸道疾病可能與遺傳基因,例如發炎反應、免疫系統或黏膜細胞有關,當同卵雙胞胎有一人罹病,另一人罹病機率高達6成,過去門診也曾經發現同一家人不只一人罹病的情形。

切除35公分潰爛腸道 終於正常

   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吳登強解釋,飲食西化、環境衛生也是相關因素。其中,環境衛生越進步,發炎性腸道疾病盛行率反而越高,主要是過去長輩總說不乾不淨、吃了沒病,食物掉地上撿起來拍掉沙塵仍可食用,看似不衛生,惜食背後卻有幾分腸道保健道理,在合理情況下,有助於免疫系統成熟。

    吳登強指出,患者若未妥善治療,腸道不只會持續發炎、潰爛、肚破腸流,延伸至膀胱,糞水甚至從尿道排出體外,就像小便尿出大便;若觸及皮膚,則會在皮膚表面形成瘻管,水便、血便由瘻管滲出來,散出異味,更存有感染問題。

   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症狀與大腸激躁症類似,均為腹痛、腹瀉,因此容易被患者所忽略,吳登強提醒,若是貧血、發燒、血便、腹痛、腹瀉情形持續3個月以上,尤其想拉卻拉不出來,或是便意來得又急又快,想忍卻止不住腹瀉等,應儘速就醫診斷。

 

台湾 新北市树林区中正路415号10楼
10F, 415 Zhongzheng Road, Shujing District, Xinbei City, Taiwan

Tel:(02)2688-5568

Fax:(02)2688-5559

Copyright 2018 铭跃生技有限公司 Ming Yao Biotechnology Co., Ltd

台灣 新北市樹林區中正路415號10樓
10F, 415 Zhongzheng Road, Shujing District, Xinbei City, Taiwan

Tel:(02)2688-5568

Fax:(02)2688-5559

Copyright 2018 銘躍生技有限公司 Ming Yao  Biotechnology Co., Ltd